中国园林网9月3日消息:我叫马超,今年42岁,是开封铁塔公园的盆景养护工。我是1993年从部队退伍到铁塔公园的,那时候一个月100多块钱,自己一个人吃喝没问题。我的师傅工龄比我长七八年,只比我多仨灯泡钱(1.8元)。想想以后的日子,很有压力。
我这个人没有啥本事,就是愿意干,中了就一干到底。跟着老师们学了几年盆景养护,我就迷上了这一行。那时候,因为开封菊会的影响出来了,开封菊花名气越来越大,天南地北的人都来开封买菊花,开封从事菊花产业的人越来越多,不少熟人租地种菊花,我就想着也试一试。2000年,我在原来煤气公司院里租了十来亩地,开始养盆景菊。后来,又挪到南郊菊花种植基地。那里外地客商多,开封好的商品花都在那儿,菊花不愁卖。2010年,全国菊展在开封举办,带动开封菊花价格整体上了一个台阶。过去九头菊卖八九块钱,现在卖20块钱。
从去年开始,我又种了20亩五色草。这草像韭菜一样,过了“五一”,二三十天就能收一茬儿,一亩地卖一万多块钱。我请了4个工人,忙的时候还要用临时工,工资是一大头。
这一段上班时间,我们哥几个忙着做艺菊盆景《清明上河图》。前年全国菊展时,那个菊艺版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我们几个弄的,还得了个全国特等奖。那几个月可把我们使坏了,正是三伏天,我们在南郊芦花岗露天做造型。戴草帽,打赤膊,每个人都晒掉几层皮。那天热到啥程度,这么给你说吧,捏好的面人搁上一会儿就歪了——晒软了。开始市里不知道有这个项目,咱报纸报道后,市里一个领导把我叫过去,指着报纸说,这个是你弄的,我说是。领导问能做好不能,我说绝对能。话儿说着容易,活儿干着难。500多个人物,300来间房屋,还有近千株盆景得一点点摆布。为了找到能表现沧桑感的桩材,我骑着摩托车挨村找柳树疙瘩。那时候,谁还考虑成本啊!一门心思想着用咱开封的资源给咱城市争光。那一年,菊艺版的《清明上河图》大出风头,谁见谁稀罕,我们几个脸上也特别有光。今年我们有经验了,这个新版本无论规模还是技术,都会更胜一筹。
托菊会和菊花的福,这些年我的日子越过越好,2007年搬了新家,2010年买了新车。这么给你说吧,我种地的收入相当于工资的两倍。也就是说,我现在等于一个人拿3份工资。这3份工资不好拿啊!我天天早上5点多开车到地里,修剪菊花,给工人安排一天的活儿,到上班时间再去上班。用时髦话说,活得太充实了,忙得顾不上歇,但心里是既高兴又满足。
8月23日下午,开封市里开大会命名20个菊艺师,我是其中之一,还代表大家发了言。这些年,帮菊花的光,我是名也有了,利也有了。我觉得自己能有今天,一是党的政策好,市里给提供的发展环境好,二是自己下劲干。火车来了,咱总得想法坐上不是?
相关链接
菊会的成功举办,在全国确立了“开封菊花甲天下”的地位。1999年,我市南郊乡魁庄村被林业部命名为“菊花之乡”。2010年,第十届中国菊花展览会在我市举办,从参展城市数量到景点制作,均创全国菊展历史之最。同年,我市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授予“中国菊花名城”称号。在菊会的辐射带动下,我市近郊逐渐形成了年栽培、销售菊花几百万盆的产业集群,带动菊农走向富裕。每到金秋时节,开封菊花远销全国各地,被摆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广场上,各个大型会议、活动的主席台前。
推荐阅读:
(来源:开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