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郑州大学一教授:评上评不上 洛阳都是牡丹城
市场动态

郑州大学一教授:评上评不上 洛阳都是牡丹城

来源: 河南商报 作者:王向前 王宏伟 陈松 日期: 2006/11/22 9:54:26


菏泽牡丹种植产业发达 资料图片

    中国园林网11月22日消息:洛阳牡丹最早种植于隋朝,兴盛于唐代,宋代“甲天下”,历来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的美誉。

    对由“中国牡丹城”评选引发的风波,洛阳市牡丹开发管理办公室主任金志伟说:“牡丹又名洛阳花,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洛阳人爱牡丹、种牡丹的情结都不会改变。”(延伸阅读:中国花卉协会:多个城市可同时入选中国牡丹城)

    但热爱归热爱,洛阳是否应从这场虚惊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呢:如何从菏泽人的牡丹产业中学点儿东西?

    观点:“洛阳本来就是牡丹城”

    对于网上传出的“中国牡丹城”花落菏泽的消息,除了惋惜,在网友中还有这样一种声音——“洛阳不该参加此次评选。”

    网友“左晓正”第一个对此次评选提出了质疑:“(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是个什么东西?”网友“小警察”说:“这个评选,都是这专家那专家的评选,没有老百姓的意见在里面,评出来的东西也不权威,不评也罢。”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朝聚教授则说,不知道此次评选依据的是什么,但如果没有公众参与的话,此次评选活动确实值得质疑。

    “我倒不是反对各种评选,而是害怕有了商业的味道在里面就不好了。”杨教授说,洛阳能够得到这一称号自然很好,如果得不到也不必太在意,“评上评不上,洛阳都是一座牡丹城。”

    依据:牡丹又名“洛阳花”

    为了证明洛阳的牡丹城地位,金志伟说,洛阳人对牡丹的贡献有两点:第一,公元604年,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行宫,工匠们首次把牡丹从野生变为人工种植;第二,到了唐代,在达官贵人的重视下,结合多年种植牡丹的经验,洛阳的花工开始尝试改良牡丹品种。

    金志伟表示,上述两点保证了洛阳牡丹的“国色天香”的品质,并不断丰富着洛阳牡丹的品种,所以,牡丹又名洛阳花。

    “不仅如此,洛阳人在栽培牡丹的同时,还形成了牡丹文化。洛阳花是在洛阳‘开花’的。”金志伟说,现在洛阳出土的文物上,只要有花,大部分都是牡丹。

    1982年,洛阳市正式命名牡丹为市花,同时决定每年举办一次牡丹花会。目前,洛阳牡丹已在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根开花。

    软肋:产品深加工滞后

    作为洛阳龙门石窟的工作人员,王晓燕总会遇到游客问这样的问题:“我能带些洛阳的什么土特产回去呢?”王晓燕总回答说:“牡丹。”

    不过,王晓燕不无遗憾地对记者说,由于牡丹株苗移栽不易存活、牡丹盆花花期太短、牡丹艺术品品种过于单一,游客无法当成土特产带走。

    “如果能够有些牡丹花做成的食品、化妆品之类的东西,不是就可以建议游客拿一些吗?”王晓燕说。

    王晓燕这不经意的一句话,点中了洛阳牡丹产业的软肋。金志伟对此评价说:“其实,洛阳人是先从牡丹身上发现其药用价值,而后才发掘其观赏价值的,但现在对牡丹药用价值的利用基本停留在千年前的宋代水平。”

    不过,近年来,洛阳对牡丹的开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对此,金志伟算了一笔账:洛阳市的大小牡丹园每年可带来1亿元门票收入,买卖牡丹植株带来的经济效益每年也在5000万元以上,间接经济效益无法估量。

    洛阳市老干部督导团的马世凯是一位牡丹爱好者,他做了一下简单的推算,他说,现在洛阳的牡丹大多都是观赏性的,如果进行深加工,提取丹皮酚,每亩可提取14公斤,每公斤1100元左右,每亩产值可达1.54万元,年产值2亿多元。如果将洛阳牡丹提取物加工成系列产品,年产值可达12亿元。

    马世凯说,在深加工上,洛阳确实还处于起步阶段。据世界经济贸易专家预测,在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10大行业中,花卉业列在第二位,“可通过产业化开发,把牡丹一刹那的美丽变成永恒。”

    前景:有天然优势做大做强

    “牡丹经济具有很广阔的前景,但是并不是种的越多越好,很多地方一拥而上种植牡丹,也给牡丹产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金志伟说,2002年以前,国内很多地方大踏步地上牡丹产业,但是其中有许多人不会种,渐渐导致了牡丹的品质下降、退化,这是危害牡丹产业持续发展的最大隐患。

    中国洛阳国家牡丹园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牡丹观赏专类园,又是国家牡丹基因库,占地面积700亩,分为牡丹观赏区、科研开发区、生产销售区和办公服务区四大功能区,共收集、保存和培育牡丹品种1000余个,其中野生牡丹原始种6个,国内牡丹园艺品种614个,国际牡丹珍稀品种128个,种植牡丹100万余株,是目前世界牡丹数量最多、种类最全、花色最丰富的牡丹园区。

    “在洛阳,还保存着这么丰富的牡丹基因,想不承认洛阳牡丹在世界的地位都不行。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洛阳人爱牡丹、种牡丹的情结都不会改变,同时我们也愿意与其他城市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牡丹事业的发展。”金志伟说。

    关键:要形成有力品牌

    一网友发帖称:“相对于菏泽,洛阳的牡丹只存在于大大小小的牡丹园,而并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而菏泽则不一样,大街小巷的绿化用的都是牡丹,人人都种牡丹,到了菏泽就像到了牡丹的世界。”该网友的观点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

    对此,马世凯说:“洛阳牡丹的品质很好,大多用于观赏,因此,价格相对也较高,所以大街小巷较为罕见。而菏泽,牡丹产业发展是快,但是集中在低层次,种植技术良莠不齐等也是硬伤。”

    金志伟解释说,不是说人人都种牡丹不好,但是各人有各人的缺点,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种牡丹,在洛阳,我们还是鼓励大规模的种植活动,而不是单人种植,我们的很多优惠政策就是专门为此而定的。

    金志伟补充说,比如,早在1992年,一次性种植50亩以上的,政府就奖励400元;现在在指定的区域内种植大面积牡丹的,政府给予贴息等优惠政策。

    金志伟进一步解释说,说白了,只有大规模的种植才能有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好形成合力,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品牌,因此可以说,洛阳牡丹要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对比:菏泽经验值得参考

    10万亩对1.6万亩,这是目前菏泽与洛阳牡丹种植面积的对比。从这一对比来看,尽管洛阳在牡丹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从种植面积上来说,洛阳已落后于菏泽。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菏泽举办了首届国际牡丹花会,数万名中外来宾亲眼目睹“花大盈尺”的菏泽牡丹,洽谈经贸合作。1999年菏泽牡丹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总产值8亿多元,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以牡丹为主的花卉业已成为菏泽的一项支柱产业。已举办的9届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仅出口成交额就达1亿多美元。如今,菏泽牡丹栽培面积已达10万余亩,是全国最大的牡丹种植基地。

    据菏泽旅游局规划科工作人员樊祥鹏介绍,在菏泽,牡丹种植专业乡镇10多个,大型牡丹苗木繁育基地30多处,反季节牡丹温室催花大棚近百个,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的就有1156个品种,九大色系十大花型。菏泽牡丹还远销日本、美国、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在这些地方,都有菏泽花农掌园传艺的专业牡丹园。

    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菏泽牡丹深加工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利用“牡丹花提取精油和黄酮技术”生产的牡丹系列护肤化妆品深受市场欢迎。牡丹保健品、饮品、食品也在试产和批量生产中。

编辑:木麻黄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园林网 ylmm.com 客服邮箱:Service@ylmm.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