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郑州市林业局局长史广敏介绍,按照规划,围绕提高城区绿化水平和森林资源总量,林业部门主要实施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战略。
他们在全面抓好国家和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淮防林建设工程、防沙治沙造林及公益林等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上,结合郑州实际,相继启动建设了一批市级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这包括风沙源生态治理工程。在西北部邙岭,以水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邙山水保生态园建设为主;在黄河滩区,以湿地保护、滩地利用、标准堤防防护林建设为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对风沙源进行综合生态治理,完成大面积造林28.1万亩。
实施通道绿化工程。以连霍、京珠、郑少等高速公路为重点,在干道两侧及其沿线,大力植树造林,绿化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及河流渠道789.8公里。
实施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在西部嵩山山脉,参照退耕还林政策,“管、造、退、补、封”并举,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森林安全体系,增强嵩山山脉的水源涵养能力,完成造林12.56万亩,封山育林6万亩。
抓好城市近郊水库周边水源涵养林工程。在尖岗水库、常庄水库周边的丘陵、沟壑宜林地实施水源涵养林建设,规划总面积4.5万亩。目前,他们采取政府租地、招标造林的方式,已完成0.6万亩,今冬明春规模将达到2万亩。
实施平原绿化工程。在广大平原农区,以乡镇为单位,以河沟路渠林网林带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平原绿化高级达标活动,3年新建完善农田林网间作面积160万亩。目前全市78个平原和半平原乡镇全部实现平原绿化高级达标。
抓好种苗产业基地建设工程。为确保各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的苗木供应,他们分别在近郊建设5大苗木基地。目前苗木基地面积达10万亩。
(四)
“城市近郊造林绿化涉及面广,投资量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传统的投入、造林和管理机制,已无法适应建设高质量森林和高标准工程的需要。”史广敏局长说,“为此,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创新机制,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首先,他们创建了领导体系,完善了考核机制。市委、市政府及早成立了城市近郊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亲自任组长,并在市林业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级党委、政府均把植树造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有关县(市)区、乡(镇)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确定了一班人负责,创建了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组织领导体系。市委、市政府严格造林工作目标考核机制,落实“树死人下”的制度,明确各级政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对完不成造林任务的县(市)区,坚决给予黄牌警告、全市通报。连续两年完不成造林任务的,主要领导必须向市委、市政府说明原因。
其次,创新投入机制。他们加大财政投入,对近郊造林绿化各项重点工程建设的投入,市财政承担2/3,县(市)、区财政按1/3配套。郑州近郊造林绿化的各项重点工程建设自2003年相继启动以来,已累计投资3.6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2.7亿元,县(市)、区配套0.9亿元。他们还运用市场化手段,通过“四荒”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转让项目开发权或经营权、政府与企业共同开发等方式,鼓励、支持和吸引社会资金参加项目建设,把资本投入获取利润和项目建设形成的生态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史广敏局长说,下一步他们还要学习上海“以房养林”的做法,即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参与大面积林区的造林绿化,先造上林、绿起来,在完成林地建设总面积的70%%后,再批10%%—30%的林地用于低密度生态住宅等经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