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花卉产业 打造四季花都
今年4月,卢展工书记在出席第30届牡丹文化节开幕式时指出,牡丹国色天香,花开富贵,象征着河南的美好未来。牡丹历经磨难而美丽绽放深刻启示我们,只有持续艰苦奋斗才能创造美好未来。在全省上下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持续求进、务实发展,努力开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局面之际,洛阳市结合实际,科学谋划,努力在传承和发展牡丹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上做文章,力争让牡丹花都、四季花都更加名副其实,更好地展示河南形象。
一是立足实际做决策。为切实把学习贯彻卢展工书记讲话精神和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成效体现在具体行动上,洛阳市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花卉核心区的战略定位,积极探索做大做强以牡丹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之路,着力在改善民生、务实发展上下工夫。经多次考察和讨论,全市上下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发展以牡丹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是满足全市造林绿化和城镇绿化美化需要的重要举措。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绿化美化方面的需求也逐年增加,仅洛阳市每年就需要各类花卉苗木1.1亿株。发展以牡丹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迫切要求。洛阳农业产业结构还较为单一,主要是以种粮为主,根据调查,花卉苗木一般亩产在5000株左右,亩产值平均在20000元左右,亩净收益在5000元左右。发展以牡丹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是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基础工程。洛阳的城市定位是“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带状发展、生态宜居”,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既不改变基本农田性质,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也是我们打造牡丹花都,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以牡丹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洛阳优势突出、潜力巨大。洛阳花卉苗木产业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偃师、邙岭等地规模发展,花卉苗木面积稳步提升。洛阳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市牡丹观赏园和牡丹品种数量更是位居全国第一。
二是科学规划绘蓝图。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把花卉苗木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人多种生产供应体系共同发展,满足多种需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建设原则上,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统一;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坚持突出区域重点,形成多个特色品种种植区。在发展目标上,“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新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基地41万亩,到2015年末,全市花卉苗木产业总规模达到50万亩,力争将洛阳建成豫西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同时,围绕打造牡丹花都的目标,学习借鉴菏泽发展牡丹产业方面的经验,拉长牡丹产业链条,力争洛阳牡丹产业在树立品牌、造福百姓上“甲天下”。
三是政策扶持增动力。洛阳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意见》、《加快牡丹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整合部门资金助推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支持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在资金使用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对规划区域内,符合规划要求,集中连片发展花卉苗木的,市财政给予每亩每年600元的补助,连补3年;在规划区域内林下发展花卉苗木的,市财政给予每亩每年300元的补助,连补2年;特别在牡丹产业发展上,对新建基地面积在100亩以上,符合建设标准的,将依照面积大小对每个基地奖补5万元以上;对新开发的牡丹产品,具有上市等相关批准文号并批量生产的,每项产品奖补2万元-5万元。这些措施极大提高了社会各界投资花卉苗木产业的积极性。
四是上下齐心谋发展。因为政策优惠,规划科学,措施得力,企业和群众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11年全市完成栽植8.6万亩(其中牡丹4.9万亩),花卉苗木产业总面积达到17.6万亩,与2010年底相比增加了近一倍。按照“满城尽是牡丹花”的要求,在城市区新栽植牡丹50万株,营造出“牡丹花海”的亮丽景色。2012年,洛阳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提出了全年完成花卉苗木基地建设任务15万亩(其中牡丹3万亩),并力争达到18万亩的目标。目前,已完成栽植13万亩。2012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还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名花展,展出全国各地名花近百种,丰富了中国牡丹文化节的内涵,提升了洛阳牡丹花都的城市品位,促进了花卉产业的发展。一朵牡丹花激活了一座城市,现在,洛阳以牡丹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正在蓬勃发展,综合效益正在加速释放。2012年,洛阳市正式被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牡丹花都”称号。——(洛阳市林业局局长 张玉琪)
传承焦桐精神 建设绿色兰考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这是兰考百姓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兰考县曾是贫瘠之地,焦裕禄同志带领全县人民战风沙,治盐碱,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在亿万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兰考林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紧扣“一棵树、一种精神、一个产业”这一工作中心,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发展农桐间作,提高平原绿化水平,积极推动林业产业建设,努力在改善民生、调整结构、富民强县上实现新的突破。
弘扬焦裕禄精神,持之以恒,发展生态林业
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每年都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治理风沙,绿化环境。特别是近几年,兰考县抓住林业生态省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农桐间作和特色经济林,全县绿化水平实现了新的突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26.9万亩,农桐间作46万亩,农田林网38万亩,经济林面积10万亩,林木覆盖率20.16%,活立木蓄积278万立方米。
焦裕禄同志曾经说过:“活着我没有把沙丘治好,死了我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如今高水平的平原绿化使兰考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全县24万亩荒沙地、26万亩盐碱地、1600个大小沙丘已得到根治,境内飞沙地、老洼窝、盐碱滩已被大片大片的林木覆盖。今日的兰考,一条条绿色屏障遍布大地,处处是一派田园似锦、林茂粮丰、生机勃勃的景象。往日的沙区县已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
弘扬焦裕禄精神,富民强县,发展林产工业
丰富的林业资源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县木制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木制品加工企业115家,产品实现由低档、粗加工向高档、精细化生产转变;民族乐器企业发展到34家,年产古筝、琵琶、二胡等20万台(把),年产值3亿元,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高档家具、民族乐器、桐木板材加工已成为兰考县的支柱产业。2011年全县林业生产总值达到75亿元,占据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为富民强县,发展县域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三环木业公司、丰利木业公司、富源蚕业公司三家企业成为全省首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环公司生产的“华兰”牌家具、中原民族乐器厂生产的“中州”牌乐器成为驰名商标。
弘扬焦裕禄精神,调整结构,发展现代林业
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从发展高效林业上要效益。一是改造低产低效林,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建成了万亩晚秋黄梨生产基地、5000亩薄皮核桃生产基地、2000亩冬枣生产基地。第一批晚秋黄梨2011年已实现亩收入万元。二是抢抓全国“东桑西移”战略性调整的大好机遇,建成了万亩桑蚕生产基地。三是以土地流转的方式,积极发展绿化苗圃产业,建成了千亩以上的绿化苗木基地3个。四是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下空地,发展了林下种植食用菌、中药材,养殖鸡、鸭、鹅、蝉等2万多亩,为发展农村经济开辟了新路。
4月19日,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邓凯代表省委专程赴兰考传达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兰考的重要批示,让焦裕禄精神发源地兰考县的广大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备受鼓舞。作为兰考林业人,我们有决心和信心实现兰考生态环境大变化,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把焦裕禄同志未完成的事业进行到底。
一是通过林业生态建设,巩固和提高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庭院园林化。让森林进城,园林下乡,“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显著提高;营造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环境,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有效改善。建设一个美丽兰考。
二是通过林业生态建设,以绿色促特色,通过大力开展以兰考泡桐为主体的用材林、经济林建设,基本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以基地化原材料供应、规模化经营、高科技含量为特征的林产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实现林业产业化,发展以林产工业为主体的兰考特色经济。有力地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全面优化。基本形成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推动兰考经济的发展。建设一个富裕兰考。
三是通过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完善生态文化基础实施,以生态促经济,以经济促文化,增强生态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大力弘扬、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构筑起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多种效益兼顾的良性森林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森林与环境、生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建设一个和谐兰考。——(兰考县林业局局长 任洪峰)
推荐阅读: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