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充分发挥林业节能减排功能 拓展中原经济区持续发展空间
市场动态

充分发挥林业节能减排功能 拓展中原经济区持续发展空间

来源: 搜狐滚动 作者: 日期: 2012/8/29 9:18:36
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和恢复湿地、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资源持续快速增长,森林和湿地的固碳量大幅度增加,实现了间接减排,提高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

构建河南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为林业节能减排效益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王兵

林业既是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作用的基础产业,又是对保障地球生态安全和人们健康长寿具有独特作用的公益事业。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各种努力中,林业活动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集中体现在增强碳吸收、保护碳储存和碳替代三个方面。《京都议定书》规定,造林、再造林和植被恢复等吸收的温室气体可通过适当的方式用于抵消国家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可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获得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来实现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但林业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必须是透明的、可证实和核查的。这就要求利用林业生态监测数据对林业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进行科学评价。

构建河南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助于回答河南省林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涉及全局、影响决策的基础性科学问题,诸如河南省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演变规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功能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机理、区域资源合理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和有效调控等问题的回答,都需要依靠生态监测体系长期观测积累的一系列数据和研究成果来支撑。二是可以为河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会对科学基础理论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通过生态监测体系这一平台开展研究工作,能够为研究典型区域生态建设需水定额、土地承载力、林种搭配等工程建设难题提供理论支撑。三是进行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的需要。效益监测与评估对于工程建设的作用意义重大,工程的效益监测实质上是一个数据对比过程,河南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的建立,积累的大量观测实验数据,将成为评价全省林业工程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数据。四是为绿色GDP的核算及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长期观测,可准确地开展河南省不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深入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功能作用和动态变化趋势,建立森林、湿地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体系,准确测算生态系统功能物质量及其价值量,既为按生态质量进行补偿提供科学数据,进一步促进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完善,又为开展绿色GDP核算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将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五是科学指导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的需要。按照《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安排,从2008年开始,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已在全省全面展开。与快速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相比,河南省的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相对薄弱,尚未形成一套与气候、土壤、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变化相关联的科学观测体系。建立河南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这一生态环境观测和科学研究平台,对科学评价河南省生态环境特征,预测其演变过程,指导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

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必须科学规划、足额投入和规范管理。科学规划是依据。按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国家和林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以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为手段,以提升河南省生态监测体系观测与研究能力为重点,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河南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的指导思想,遵循“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开放共享;统一标准,高效运行;依托项目,带动建设”的原则,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关标准,编制规划,明确生态监测体系的结构与建设内容,实行有区别分层次的生态监测体系建设,作为河南省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的依据。资金投入是必要条件。生态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性事业,其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观测仪器设备购买应完全由财政投资。为了保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需要的资金,要将建设项目列入省级财政预算项目,由省财政连续投入建设资金,保证全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对资金的需求。规范管理是保证。加强生态监测体系制度建设,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保证生态监测体系有相对稳定的人员专职负责生态站的管理和科研工作,维护生态站基础设施和观测仪器的正常运行,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质量,保障生态站资金使用安全、高效、透明,依照现行的行业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对生态站的监督和评估,实行严格的生态站建设和运行的制度,基础设施实行统一设计,观测仪器统一招标采购,保证全省林业生态监测体系的快速建设和正常运行。

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绿色增长

鹤壁市林业局局长 毋永山

近年来,鹤壁市从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作出了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重大决策,通过实施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实现间接减排,扩大生态容量,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

一是水网森林建设工程。以淇河绿化为龙头,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两侧绿化为骨干,通过营造风景林、水保林,淇河两岸形成了“成片的树林,成片的竹林,成群的鸟禽”壮美景观,淇河水质连年保持在二级饮用水标准以上,再现了“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的秀丽画面。二是路网森林建设工程。以鹤淇大道、新老区快速通道、京珠高速、石武高铁、京广铁路等主要公路、铁路沿线绿化为主体,营造风景林和防护林,呈现出阡陌纵横、绿树成荫的绿化网络,形成了车在绿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生态景观。三是平原森林建设工程。以构建农田林网为主体,以营造成片森林为补充,形成了纵横交织、点面相连的绿色网络,有效降低了干热风等灾害的影响,显著改善了农田小气候,从而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全市粮食总产连续10年增产,连续8年创历史新高,先后创小麦、玉米全国高产纪录14项,今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市。四是围厂森林建设工程。以鹤淇产业聚集区、宝山工业园区等工业区周边绿化为重点,建设大规模、成片相连的森林,发挥森林美化环境、固碳滞尘等生态效益,为我市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初步实现了“把工厂建在森林,让绿色包围工厂”的目标。五是城市森林建设工程。突出城市森林建设、城市公园建设和绿地建设,以500米为服务半径开展公园、广场、街头游园绿地建设和道路绿化、小区绿化、立体绿化,构建以乔木为主体、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的绿色空间,形成了三季花盛开、四季绿常在、黄土不露天、风沙不再来的生态美景,2011年在全国294个城市居民幸福指数调查中,鹤壁市位居第七,居全省第一位,彰显了城市绿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力。六是环城森林建设工程。以构建环城防护林带为主体,形成20米—200米宽、环绕城市的绿色带状森林,发挥了强大的吸尘、增氧、降风速、阻风沙功能。七是太行山森林建设工程。以太行山绿化工程为载体,采取人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措施,构建太行山防护林体系,达到无山不绿、四季常青的绿化效果。八是观光森林建设工程。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生态观光园建设为主要内容,每个县区至少建1个森林公园、1个湿地公园和1个大型生态观光园,形成了遍布全市、相互呼应的生态休闲旅游格局。目前,淇河湿地公园已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云梦山森林公园等7个森林公园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九是村镇森林建设工程。按照村镇园林化、周边森林化的总体要求,营造围村片林,普及庭院绿化,完善街道绿化,初步实现了“街道林荫化、村庄森林化、庭院园林化、农田林网化”的绿化格局,为构建生态和谐新农村奠定了基础。十是城郊森林建设工程。以新老区连接带和鹤淇产业带为重点,在城市周边建设具有一定规模、树种多样、色彩丰富、景观效果较好的成片森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前往休闲、采摘、观光,在改善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森林的防护、景观等综合功能。

近三年,全市每年新增造林面积都保持在1.33万公顷以上,所辖县区全部达到林业生态县标准,鹤壁也一跃成为全省率先全部实现林业生态县的省辖市之一。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多年干涸的河流清泉流淌。森林的固碳、降尘、增氧、保水土等强大的生态功能,保证了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间接减排,提升了生态承载能力,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统筹”+“三化协调”的经济绿色增长科学发展之路。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9%,增幅居全省第六位。全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为329天,达标率为90.1%,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较2010年分别下降1.8%、25%和11.6%,空气质量优良程度位居全省前列。据测算,全市森林生态效益价值136.94亿元。

今年鹤壁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四个统筹”中“统筹经济与生态、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全力服务“一核双星多支点”的鹤壁大新区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以发展现代林业为目标,以扩大森林资源和提高林地生产力为内涵,通过身边增绿、见缝插绿、全民护绿、科技兴绿等措施,实现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高,充分发挥森林在城市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促进经济绿色增长,为鹤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先行先试、走在前列和率先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坚持不懈做大做强生态林业 积极发挥碳汇间接减排作用

漯河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 宋孟欣

林业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事关科学发展大局,事关子孙后代福祉。近年来,漯河市始终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持续做大做强生态林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碳汇间接减排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漯河相继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等称号。

一、牢固树立抓绿化就是抓发展理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如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急需破解的重大课题。漯河作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肩负着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食品的重要责任,这就更加需要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全力营造天蓝、水碧、地绿的良好生态环境。基于此,在推进科学发展进程中,漯河市始终把发展生态林业作为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第一资源和关键举措,高标准实施城乡绿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林业增加碳汇、间接减排的独特作用。明确提出打造中原地区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的发展定位,统筹抓好沿河造林绿化、环境美化等重点工作,并注重与打造全国最具竞争力的食品名城协调推进,努力实现“两个名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提升漯河的生态魅力和环境吸引力。

二、统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发挥碳汇作用,离不开高标准、高质量的林业生态建设,我们坚持城乡绿化一体规划、同步实施、统筹发展,全市“十一五”期间新增造林面积2.79万公顷、有林地面积达到7.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较“十五”末提高5.3个百分点、达到26.3%,农田林网控制率95%,城市绿化覆盖率38.62%、绿地率3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6平方米。一是着力打造覆盖城乡的绿色林网。在全市主干道路建设了全长630公里的绿色廊道,在连接城乡的道路上建设了近2000公里的防护林和风景林带,在颍河、唐河等17条主要河渠两侧建设了20米宽、540公里长的防护林带,在16万公顷农田建立高标准的防护林网,构筑了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城乡生态网络。二是着力构建城市生态屏障。精心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工程,高标准推进入市口绿化美化综合改造、园林景观道路和精品游园建设工程,市区主、次干道绿化普及率达到100%,绿地服务半径平均不超过500米,形成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花果飘香的美丽景观。特别是围绕推进沙澧河开发建设,大力实施沿河布绿、依河造林、围桥造景、设景建园、开辟绿洲等绿化美化工程,形成了“一城春色半城水,两河四岸皆美景”的独特城市景观。三是着力推进城市森林公园、近郊生态果园和远郊绿色田园三位一体发展。在城区,建设了许慎文化园、开源、香陈湾、南街村生态植物园等森林公园,既完善了城市文化旅游、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功能,又提升了城市生态建设水平。在近郊,培育出郾城区龙城镇优质桃、源汇区大刘镇优质晚秋黄梨、经济技术开发区万亩优质葡萄等一批休闲采摘生态果园示范区,促进了森林生态经济发展和农民大幅增收。在远郊乡村,建成一批集种植、养殖、休闲、观赏为一体的绿色田园观光区,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欣赏田园风光的好去处,而且帮助农民群众开辟了创收致富的新渠道。四是着力加强河流湿地的恢复与保护。依托沙河、澧河、颍河、黑河等境内水系形成的河流湿地,规划建设了沙河国家湿地公园和黑河湿地公园。其中沙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开发面积651.3公顷,划分生态保育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四个功能分区,建成后将成为集湿地生态景观、规模生态旅游、生态科普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生态湿地体系。

三、全力放大林业建设生态效益。坚持把发挥生态效益作为林业建设的重要目标,以生态林业大发展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间接减排能力持续增强,为漯河实现间接减排提供了有效途径。据《2010年漯河市林业生态效益公报》显示,全市林木蓄积量达到406万立方米,林业生态效益总价值为70.03亿元;森林固碳量为24.08万吨,村镇林木减少碳排放量为52.6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81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91万吨;森林释氧量为64.47万吨、可满足240多万人呼吸之用,提供负氧离子的数量为1.90×1023个/年。森林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能力每年可固土100万吨、保肥132.57万吨、调节水量1.31亿立方米,现有林网可增产粮食14.28万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区主要饮用水源地澧河水质一直保持在地面水二类水质标准、达标率100%,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一直保持320天以上,优良率达到92%左右,居全省前列。漯河的实践充分证明,林业生态建设在维持生态平衡、拓展生态容量、实现间接减排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推进、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对于走好“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漯河市将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林业生态建设各项工作,大力发展林业碳汇,间接缓解减排的严峻现状,以生态效益的大提升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大发展,努力为建设绿色中原、生态河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荐阅读:

碳减排相关政策将直接利好低碳环保产业

青海:推进绿色建筑节能减排工作 严格标准加强监管

河北:治污减排 植树绿化 清河县“好天气”达165天

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谢立:节能减排是最有效手段

编辑:菩提树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园林网 ylmm.com 客服邮箱:Service@ylmm.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