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充分发挥林业节能减排功能 拓展中原经济区持续发展空间
市场动态

充分发挥林业节能减排功能 拓展中原经济区持续发展空间

来源: 搜狐滚动 作者: 日期: 2012/8/29 9:18:36
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和恢复湿地、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资源持续快速增长,森林和湿地的固碳量大幅度增加,实现了间接减排,提高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

做好林业“加减乘除” 科学破解“减排”难题

河南省林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刘有富

当前,我省正在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了“减排哪里去”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深层次思考,是涉及到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是为河南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具体行动,全省林业部门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去努力破解,求真务实重干。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湿地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碳汇,对于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据研究,每公顷沼泽湿地固碳能力为306吨。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林业发展步伐,河南省森林资源监测数据表明,2011年全省森林面积达3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68%,森林蓄积量1.36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根据省政府日前公布的《2011年度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总价值为4750.2亿元,其中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为3830.1亿元,湿地生态效益价值为920.1亿元。全省森林吸收二氧化碳8260.2万吨,固碳量为2252.8万吨,释放氧气量为5156万吨,固碳释氧价值为752.1亿元;全省湿地芦苇等水生植物吸收二氧化碳453.2万吨,释放氧气量为333.6万吨,固碳释氧价值为46.4亿元。林业的发展拓展了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了间接减排,提高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今后,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做好林业“加减乘除”,科学破解“减排”难题,努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做好“加法”,夯实林业固碳减排基础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全世界作出了我国森林“双增”的重要承诺。国家和我省的“十二五”规划均明确提出:综合运用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列为约束性指标。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61%,森林蓄积量达到1.59亿立方米。我们要紧紧围绕“双增”目标,切实夯实林业固碳减排的基础。

一要加大造林力度。把握“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实践要领,围绕中原经济区生态建设的要求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以国家和省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推进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太行山山地生态区和平原生态涵养区建设,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保育带,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完善“四区两带”区域生态网络。“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造林93.3万公顷。二要注重森林经营。要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强森林综合功能和效益为根本,以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为重点,分类经营、定向培育,优化森林结构,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在有限的林地面积上,生产出更多的林木蓄积量,增强单位面积森林的固碳功能,增加森林碳汇总量。“十二五”期间我省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面积113.3万公顷。三是加强湿地保护。要全面加强对湿地的抢救性保护和对自然湿地的保护监管,重点建设黄河、淮河、长江、海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各级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对生态退化严重的湿地加强生态恢复与修复。积极推进湿地立法和资源监测等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十二五”末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4%。

二、做好“减法”,保障林业固碳减排成果

森林在发挥碳汇功能的同时,也是碳排放源,其主要形式为有林地(包括乔木林、竹林等)转化为非林地(如农地、牧地、城市用地、道路等)过程中,由于林木采伐、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保护森林既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又是适应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我们要切实加强林地、林木资源管护,减轻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减少森林自身的碳排放,巩固林业固碳减排成果。

一要加强林地保护。根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分解给我省的指标,到2020年,全省林地保有量526万公顷,森林保有量为387万公顷,征占用林地定额2.23万公顷。要把林地保护与耕地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认真编制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林地审批和定额管理,严守林地“红线”,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制度,减少林地逆转,切实保护好林地、林木资源。二要搞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要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严格火源管理,加强航空护林和火情监测,严防重大森林火灾的发生;强化主导树种和主要危险性有害生物除治工作,突出抓好重点生态区、绿色廊道、森林公园等森林病虫害防治,避免因火灾和病虫害造成森林资源损失,减少碳排放。三要加大涉林违法犯罪打击力度。要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林业生产秩序和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三、做好“乘法”,扩大林业固碳减排成效

科学研究和实践表明,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自身的物种结构和空间结构对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例如混交林较之于纯林,由于不同树种的属性差异,对于不同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光照、水分和养分利用更加充分,光合作用效率更高,树木生长更快,并且具有抗病性、耐火性等优势,林业固碳效果更加明显。我们要着力向林地和林木空间要效益,发展立体林业,通过挖掘自身潜力,使林业固碳减排成效不断倍增。

一要改善林分结构。结合新造林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配置,改变单一树种结构,大力营造混交林,实现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的森林立体结构,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二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大量研究表明,林粮、林油、林药、林菌、林禽等复合经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林木、林下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形成林木和林下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合理开发林地资源,不断提高林地的综合产出效益,通过向空间要效益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末,全省林下经济规模力争达到133.3万公顷以上。三要加快科技创新。通过林业科技创新,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成熟先进的造林、有害生物防控、防火等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造一片林,成一片景。”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在种苗培育、困难地造林、更新改造技术等方面有新突破,努力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林业科技进步贡献力,切实增加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全省林业生产力水平。

四、做好“除法”,拓宽林业固碳减排途径

当前世界面临的减排问题,其根源在于工业化过程中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其列入了约束性指标。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林业生物质能源不仅可以替代化石能源,而且在其生产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了固碳减排,更重要的是,林业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具备可持续性,被国际公认为缓解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替代方式。同时,提升木材替代其他原材料的比重对减排也有重要意义。美国学者研究表明:木材与水泥、钢材、塑料和铝材料的代用当量的能源消耗相比只相当于后者的1/10、1/20、1/30。我们要大力发展林业,提升林业产品在固碳减排发展中的比重。

一是建设生物质能源林基地。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通过定向培育、基地化建设及产业示范,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在我省建设以黄连木、文冠果、油桐等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基地,为生物质能源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到“十二五”末,全省生物质能源林面积达到22.7万公顷。二是发展林业生物产业。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使木材替代其他原材料比重进一步提升;加强林业生物产业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重点推动高热值、高含油且环境适应性强的能源树种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建设生物质能源加工制造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生物柴油生产能力。对于薪炭林、灌木林、林业“三剩物”等木质纤维原料及木本淀粉植物,要探索发展以固体成型燃料、生物质发电等为代表的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实现林业资源变废为宝、可持续发展。三是弘扬生态文明。发挥林业固碳减排的作用,关键在于普及生态文明理念。要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提高生态文明受教育人群的比重,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林业具备的独特功能和固碳减排的重要性。要大力开展林业旅游,倡导低碳生活,使更多的人走进森林、湿地,享受自然,热爱和保护森林、湿地。要通过教育培训、宣传活动、基地建设等途径,不断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提高森林节能减排效率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长 宋宏伟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暖都加强了应对政策和解决方法的研究。世界公认的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减排,又称工业减排,指通过工程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二是间接减排,又称生物减排,即通过对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的特殊作用,来抵消温室气体的排放。森林固碳能力的大小和效率与森林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而森林病虫灾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森林质量,进而影响森林的固碳能力,所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提高森林质量,是提高森林间接减排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我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现状与特点

森林病虫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森林生态环境的脆弱和森林经营管理的粗放,导致我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愈加严重。我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森林病虫害发生种类繁多。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森林病虫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左右增加到60种左右。二是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近三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在50万公顷左右。三是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危险性强的重大检疫对象已在我省陆续发生。四是森林病虫害难以根治,暴发情况经常出现。危害比较严重的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春尺蠖等杨树食叶害虫相当顽固,局部地区连年暴发。

二、我省森林病虫害对森林固碳能力的影响

森林可以作为温室气体的储藏库和吸收源,又可能因保护不力受到破坏而成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森林遭受病虫危害后向大气释放出已经固定的碳,成为大气的二氧化碳源。森林病虫害通过对植株根、茎、叶的蚕食和破坏,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从而降低植株的固碳能力。

2011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51.33万公顷,按每公顷森林因病虫危害每年损失的林木蓄积量3.12立方米(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苏宏钧的计算方法)计算,2011年我省因病虫危害减少的林木蓄积量约为160.16万立方米。按森林每生产1立方米木材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83吨、释放氧气1.62吨计算,每年因病虫危害少吸收二氧化碳为293.09万吨,少释放氧气为259.46万吨。由此可见,森林病虫害对森林固碳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三、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与过去相比虽然取得长足进展,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相对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发布预报和指导防治。应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省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能够及时掌握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不仅能够对区域性短期病虫害开展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对全省主要森林病虫害进行长期预报,为我省和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林木检疫工作有待加强。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检疫性有害生物已陆续传入我省,这给我省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对林木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在建立和稳定森林植物检疫队伍,完善并实施地方性林木检疫条例,加大检疫执法力度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严防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扩散。三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科技含量不高。科技含量较高的生物防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和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形势不相适应,应进一步加大新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推广力度。四是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较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应尽快构建起由政府、集体和林农共同投入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筹资模式,以满足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需要。

我省是一个森林资源匮乏的省份,人均占有森林资源更少,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减少对森林的破坏和损失,可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吸碳、储碳和提供氧气的巨大功能,有效提高森林节能减排的效率,是增加森林碳汇的重要途径。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保护森林,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节能减排效率,对于创建低碳生态型社会意义重大。

推荐阅读:

碳减排相关政策将直接利好低碳环保产业

青海:推进绿色建筑节能减排工作 严格标准加强监管

河北:治污减排 植树绿化 清河县“好天气”达165天

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谢立:节能减排是最有效手段

编辑:菩提树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园林网 ylmm.com 客服邮箱:Service@ylmm.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